查看原文
其他

移动智能终端不良信息问题分析及治理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3G/4G网络的大力建设和移动智能终端(即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围绕着移动智能终端发展的社交、支付、出行、购物、视频、游戏等通信和互联网服务快速兴起,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全新体验。但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不良网址链接等不良信息,也借由移动智能终端的便利卷土重来,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威胁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 移动智能终端主要面临三类不良信息问题

移动智能终端不良信息指,移动智能终端接收到的违法违规、违背用户接收意愿的通信信息,主要表现为垃圾短信、骚扰和诈骗电话以及不良网址链接三类,这些不良信息问题由于移动智能终端及相关服务的发展,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一是垃圾短信问题正在抬头。伴随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和社交类APP产品的发展,用户终端的短信息服务使用习惯发生改变,运营商的传统短信业务也逐步转型,结果通过短信服务商端口向用户发送的短信数量迅速增长,端口类垃圾短信随之增多。手机短信收件箱全部是一长串端口号码发送的商业营销短信,已成为不少用户的切身体会,在一些电商商家的营销时期,有的用户更是遭遇一天数十条的“短信轰炸”。2018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受理用户关于垃圾短信的举报共计50940件,同比上升130.9%,其中端口类举报25106件,占举报总量的49.3%。


二是骚扰电话问题日趋严重。骚扰电话的产生、传播和蔓延有比较复杂的社会成因,其通常涉及“商业需求旺盛、精准信息获取、主动营销扰民、线下交易达成”等四个关键环节,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闭环,相互推动愈演愈烈。部分商家将电话营销作为推广业务的主要方式,自行或委托专业公司拨打电话。近年来金融借贷、房产中介、教育培训等行业的商业需求旺盛,是助推骚扰电话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受理关于骚扰电话的举报共计78634件,环比上升6.3%。


三是不良网址链接成为新型威胁。不良网址链接是指,通过短信息、即时通信消息等,发送给终端用户的网址链接,用户如果点击这些链接,就会跳转访问一些包含不良和垃圾信息的网站,比如赌博色情网站、钓鱼网站、商业营销网站,还可能直接下载不良手机APP、木马病毒等。垃圾网址链接问题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发展,从个人电脑转移过来的,对用户来说,轻则造成广告营销骚扰,重则侵害用户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面对这一威胁,当前的移动智能终端明显防护不足。根据2018年5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国内主要23个品牌的27款智能手机的抽样检测,只有1款手机识别了检测所用的各类型不良网址链接并做出防护,绝大部分的手机仅识别了部分不良网址链,或完全无防护,直接访问网站甚至直接下载软件应用,进而威胁终端安全。


二、 主管部门和运营商从网络侧开展了相关治理工作

针对移动智能终端的不良信息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及基础电信企业等在法律法规、技术手段、管理机制等方面诸多治理举措。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工信部先后发布了《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纵深推进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推动编制了垃圾短信、不良语音信息相关行业标准。


二是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和应用,在长期治理过程中,通信行业建设并运用了诸多监测拦截的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建设部署了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相关系统,并积极运用技术手段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三是运用考核问责、监督整改、举报投诉等多种管理机制。工信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督促检查和考核问责,多次开展垃圾短信专项治理行动,加强语音专线、400等高风险重点业务管理,大力整治网络改号,建立了不良信息举报处理机制。


三、 需要从终端侧构建完善针对性的治理举措

在治理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发现,鉴于不良信息定义取决于用户主观感知、拨打或发送形式变化多样、源头用户个人信息泄漏等原因,单独依赖在运营商网络通道上的监管治理效果有限,不良信息问题反复发作,用户仍受困扰。面对移动智能终端不良信息问题,有必要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治理手段,应在已有的行业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将终端制造企业、终端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等纳入治理体系,对终端对不良信息的防护能力做出要求,保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


第一、建设移动智能终端对不良信息的防护能力。移动智能终端应具备对不良信息的防护能力,主管部门可通过制订政策法规或推广行业强制标准的形式,要求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终端操作系统或专门的应用程序,具备对不良信息的识别、提醒以及保护用户的能力。用户可以对是否需要防护、需要放护的不良信息标记类别以及防护方式等进行选择。


第二、构建多主体联合的不良信息共享处置机制。围绕移动智能终端的不良信息治理,相关终端设备厂商及应用程序开发者,应充分利用通信行业的已有治理经验,与主管部门、电信运营商、科研单位等开展合作,共享不良信息识别特征、通信行为数据、黑白用户名单以及技术平台系统等能力,推动形成“源头-网络-终端”的完整治理链条。


第三,持续强化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泄漏已成为诱发不良信息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移动智能终端应在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及删除等关键环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落实终端及应用开发企业的责任义务,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


作者简介

姚晓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工程师,长期从事电信与互联网产业发展、信息消费/数字经济、不良信息治理等领域研究。

联系方式:yaoxiaotian@caict.ac.cn



校  审 | 陈  力、 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欢迎转发分享!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电话:62300198 

Email:media@caict.ac.cn


推荐阅读

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亟须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机器人发展问题分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