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假社会实践丨历史文化学院优秀成果展示

青年民大 2023-12-28



 历史文化学院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实践护航

历史文化学院本着推进“课程实践”和“实践课程”协同发展的精神开展2022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实践与就业部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充分预热后,各成员分工合作组织开展立项工作,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联系各团队领队,汇总立项一览表。后续调研活动中,部门成员积极协助学校完成院级与校级信息的对接以及上传下达工作,解决各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历史文化学院共有49支团队、154人申报参与。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申报微电影和主题征文成果形式的团队数量也有所增长,实践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各团队都展现出了自己的风采,其中“赴北京调研京韵大鼓传承实践团”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考、新尝试。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这是京韵大鼓名段《丑末寅初》中的唱词。京韵大鼓作为一种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形式,曾经风靡一时,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但如今,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明珠掩于沙滩,许多年轻人无缘再见它的光彩。

为传承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学院“赴北京调研京韵大鼓传承实践团”利用寒假时间,学习京韵大鼓的传承与变革历史;自制线上问卷,了解当代年轻人对于京韵大鼓的熟悉程度;并依据问卷显示的情况,借助互联网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推广,努力为传承京韵大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尝试,探索新思路。

调研

小组成员首先在线上商讨问卷主题,然后拟定调查问卷题目,接着确定调查问卷发放形式并进行投放,最后分析问卷并为下一步推广做准备。


(图1:问卷数据截图)



宣传

(一)漫画

小组部分成员合力创作出以京韵大鼓相关人物为题材的漫画。首先,池令常同学依据查询到的骆玉笙在天津成名历程的相关资料,编写出剧本;然后,池令常同学和董梦琪同学依据剧本和由外援人员绘制的人物形象共同手绘漫画内容;最后,配以吴欣远同学撰写的人物介绍词,形成了“京韵大鼓那些事——骆玉笙的天津成名历程”这一漫画作品。



(图2-3:部分漫画照片)


(图4:人物介绍截图)


(二)视频

池令常、米禄两位组员均制作了京韵大鼓相关视频,如科普向视频、卡点向视频。视频内容生动有趣,在明确受众人群的前提下,运用了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介绍与推广。


(图5:视频制作截图)


(三)模拟微信群聊天

米禄同学制作了以“假如京韵大鼓‘家族’有群聊”为话题的微信模拟聊天。将传统代入生活,将文化与现实相结合,创新性地展示了京韵大鼓的魅力。


(图6:微信模拟对话节选截图)


(四)表情包

乔怡苒同学和董梦琪同学以外援人员绘制的人物形象图为基础,搭配以妙趣横生的文字,形成了风趣幽默的表情包,为京韵大鼓宣传增添了趣味性。



(图8-9:表情包节选)



总结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京韵大鼓作为北方重要传统曲艺形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曾经红极一时,但近年来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新的娱乐方式频出,京韵大鼓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时代浪潮淹没。而实践团队针对其所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为其重现辉煌提供可行途径,而且可为进一步拓展北方曲艺发展提供复兴新思路。

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实践可以总结相关经验,并运用到更多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以此增强文化创造力,为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

参与社会实践的民大学子们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中

广泛参与、相互认同、共同收获

用民大红点缀民族树

用自信心点燃文化魂





往期回顾:

接过防疫接力棒,学生“小白”上岗!!

社会实践丨关于2022年中央民族大学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拟获奖名单的公示

寒假社会实践丨管理学院优秀成果展示

寒假社会实践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优秀成果展示

“贴”出可爱,“秀”出风采丨团团向你发起合照邀请!



图文丨历史文化学院

排版丨王睿泽

审核丨林   湘

责编丨池成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