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2

于晓雯 于晓雯
2024-08-22

   虚拟连载作品:《走过》 

作者:于晓雯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

1-小满的故事·无法控制的暴食

“吃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控制感,是想象中的被满足,是期待中的爱。”

【上一集】小满的故事:《走过》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1

01 咨询师的防御

很多人会认为,咨询师有一颗大心脏,足够坚定,足够有力量。事实上,咨询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也在体验着不完美的人生,也需要去防御痛苦的情感。

刚做咨询师的时候,我会在一些时刻陷入一种“感受不能”的状态里。来访者说的每一个字我都听懂了,但是我无法理解这些话语背后的情感。
来访者在表达对于父亲的矛盾情感,又委屈、又愤怒、又依恋、又割舍不下。我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来访者在告诉我什么呢,我不理解。
不理解的时候就会焦虑,焦虑的时候就想去做些什么,然后我找来一些书,看一些理论和技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些确定感。
然而这种方式是无效的既没有帮助我去理解来访者的情感,也没有减轻我的焦虑。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不想看书了。我还记得那个时刻,在咨询开始前的半个小时,我合上书,静静地坐在桌子前,开始回忆我的爸爸。
小时候,我拥有一个完美的爸爸,我非常爱他、依恋他。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儿童的心思藏不住,我觉得爸爸能看透我的心思,知道我为什么撅嘴、为什么开心,真的是好神奇啊。
而且他从来都没有家长的架子,会用很平等很尊重的态度对待我,不会训斥我、指责我。只是,这一切的背景是,我从没有在他身边生活过。
所以当我长大后,我对爸爸的感受改变了,我的心中浮现更多的是委屈和愤怒,我开始责怪他没有给我一个温暖的家。
可是,直到爸爸去世,我也没有找到机会向他好好地表达这些年的委屈和愤怒,更没有机会好好地表达我对他的在意和需要。
我把所有的这些情感全部压抑在我心中的某个地方,从不允许自己想起。
当我允许自己回忆爸爸的时候,我内心强烈的情感就浮现了出来,我也突然间理解了来访者的感受。
02 逃避痛苦的方式
每个人逃避痛苦的方式不同。
有的人会用遗忘的方式。他们会将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快地丢在脑后,他们在尝试回忆的时候,想起来的也只有寥寥片段。
有的人擅长理性的思考。他们会用逻辑和认知构建和讲述自己的经历,但在这样的表达中,你感受不到TA的一点点情感。
有的人选择忘掉具体的事情,只是留下情绪。他们会在某个情境下被触动,情绪一下子喷涌而出,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内心感受到了什么会那么的难过。

我逃离悲伤的方式是让自己隔离掉情感,所以在头脑层面我倾听着来访者的故事,可是情感层面却什么都体会不到。
我的“感受不能”是一种防御,让我不会想起去世的爸爸,不会去感受自己的悲伤。但是,因为隔离了这部分的感受,我也拒绝和排斥了来访者的情感。
03 咨询师也需要心理治疗
我的分析师告诉我,一个咨询师的人格要比TA所有的专业训练和知识都更重要。
咨询师能够接触自己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来访者的情感。咨询师能够耐受和接纳自己的痛苦,才能够不回避来访者的痛苦。
所以咨询师也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我们常常把咨询师的心理治疗称作“个人体验”,把咨询师的咨询师称作“分析师”。
个人体验能够帮助咨询师去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和模式,并对此抱有充分的觉察,意识到自己的因素对于咨询过程产生的影响。

我参加性多元人群友善咨询师的培训时,老师会通过一些练习,让我们发现自己对于性多元人群的“内隐态度”。
老师告诉我们,真正的接纳不是在头脑层面告诉自己“你应该无差别的接受”,而是要首先觉察到自己的“偏见”。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时,你才能不让这个部分在潜意识中伤害来访者,才能真诚地认识和理解来访者的处境,才能真正地放下偏见。
心理咨询的复杂之处在于,咨询师需要理解自己的人格如何影响咨询工作。
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能够对自己的人格和模式进行有意识的操控,咨询师需要像理解来访者一样去理解自己,看到并接纳自己的盲点和局限,理解咨询过程中两个人的互动如何发生着影响。
推荐阅读:
【上一集】《走过》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1

《走过》连载

  心理咨询室的故事  


写在最后

作者的话

我的事并不是真实的来访者的故事,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和情节都是虚构的,我会尽我所能地保护他们的隐私和感受。

也许每个人的故事并不相同,哪怕是相同的感受或相似的经历,这些感受和经历背后的想法和模式也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去探索和理解的,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人。所以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任何感受和想法,都特别的有意义。这些感受和想法并不是“错的”或是“不好的”,它们更像是一个信使,引导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去发现,并获得理解。

同时,在很多事情中,我们会发现彼此拥有相同的情感,我们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内心的隐秘的部分,这些部分也会让我们感到更多的被理解、被共鸣,在这些理解中开始了接纳和治愈。也许我们并不孤独,当我们感受到某一瞬间的悲喜相通,我们也和每一个经历者在彼此的故事里相互陪伴。

这也是我想通过文字带来的。

关注我,用心理学视角看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考研经验&资料分享  

心理学科普&心理自助手册  

读书分享&思考  

家庭教育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于晓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