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卡片】我国部分典型传统村落片区简介

庚子年七月十六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2-08-07

全文字数 | 3709

阅读时间 | 12 分钟


专栏小卡片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于2020年开始推出传统村落知识专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靳东晓教授担任专栏主持人,为大家分享相关科研知识。


专栏主持人

 

靳东晓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

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工作30余年,曾主持、参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模式及政策》(中财办)、《全国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我国大城市连绵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工程院)、《全国重点镇动态发展研究》《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十三五”规划》《城市用地结构和人口规模的研究》(住建部)等研究;参与了住建部重点镇、传统村落、特色小镇遴选认定等工作。


本文作者

 

史英静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  传统村落、城市文化研究员、新闻编辑

2017年以来从事传统村落、文化研究、宣传、实践工作,先后走访160余个传统村落。参与了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系列课题,景德镇中欧城市实验室数字平台、会客厅建设项目;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北京数字老城博物馆、福建传统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建设及宣传工作;完成《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报告》、《安徽优秀村落文化遗产报告》、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进展及对策研究》等课题,编著出版《徽村意象》。

知识点

全国分五批将31个省的6819个村落纳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最广袤的农耕文明遗产群,传统村落数量虽多,却主要集中在部分省份的部分市县,其中包括安徽皖南、贵州黔东南、云南滇西、山西晋南等地区。


这些传统村落典型片区地处中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在自然地理上,多属山地、丘陵地形;在人文环境上,多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历史遗存等。传统村落片区及其所具备的特质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它们影响并形成了传统村落不同的交通环境、产业格局、人文历史、生活场景、现实状况,甚至未来的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的形成有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原因,这些都促使不同传统村落衍生出了相应的特征规律。


纵观全国传统村落的集中地或是住建部今年公布的全国十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都会发现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皆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渊源特征等。这些特征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传统村落界定标准,形成的片区是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农耕文明的印记集群和活化石。


从这些片区中,我们选取了传统村落数量领先的安徽皖南、贵州黔东南、云南滇西、山西晋南四个典型连片区域做进一步分析,探讨它们的成因、现状、特性等。

1

安徽皖南

“一府六县”造就的徽州传奇

皖南地处安徽境内长江以南,片区内国家级传统村落有369个,占比高达全省的92%,而片区内属于古徽州【作者注: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一府六县”的黄山市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及宣城市绩溪县的传统村落又占了皖南地区的80.7%。其中,黄山歙县是全国县级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方。

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图

皖南徽州居于群山之间,境内有黄山、九华山、齐云山、新安江等高山大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在造就美景的同时,也成为历代隐士、名人、中原望族的“避风港”,延续了宗族、宗谱、祠堂、牌坊等一系列文化体系和历史信息。


不同村落的百姓以山为屏障、以水为互通媒介,虽彼此分隔、交通不便,但造就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不同时代的文明在这里沉淀,徽商更是造就了徽州村落;而天然的山水隔阻让历史文明、传统文化得以遗存。

安徽皖南全域传统村落交通可达性分布

受限于地形,如今皖南村落仍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农业、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较弱,人口外流严重。

安徽皖南不同可达性村落产业构成

(单位:个,图中数字为村落数量)

2

贵州黔东南

少数民族的村落天堂

贵州全域位于云贵高原,山地、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125万座山头将贵州分为了两大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八大水系。


贵州以724个传统村落高居全国省级传统村落数量之首,总体分布呈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局面,以与湖南湘西接壤的黔东南州最为密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99个,占全省传统村落总数的一半以上,以多元的少数民族为主。

贵州省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图

黔东南州从江县、三都县均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下辖历史悠久的古老侗寨、苗寨众多,如苗寨谷坪乡五一村党苟寨、侗寨庆云镇佰你村迫面寨。这里有着极具地域特色的服饰,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苗绣。


黔东南传统村落片区留存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山地、交通不便,使民族风俗、生活场景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399个传统村落中有22.8%的村落需要在2-3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远程交通站点,9.2%的村落甚至超过3小时,交通极不方便。

贵州黔东南全域传统村落交通可达性分布

黔东南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上仍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人口处于外流状态。交通可达时间较短的地方,以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村落占据一定比例,并出现了部分人口回流的现象,比如黔东南州台江县施洞镇旧州村距离最近交通站点90分钟,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有人口回流。

黔东南州不同可达性村落产业构成

(单位:个,图中数字为村落数量)

3

云南滇西

风花雪月与边防移民

云南省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呈现“总体分布均匀,以滇西北、西南及滇东南部分地区尤为密集”的分布格局。作为省内传统村落密集片区的滇西,全域有3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占比全省45%左右。

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图

滇西即云南境内昆明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丽江、楚雄、大理、保山、德宏、怒江、迪庆、临沧等地市州,以横断山余脉及高原、山地、丘陵为主要地形,交通不便。目前,滇西的323个传统村落中,有20%的村落需要2-3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远程交通站点,15%的村落甚至超过3小时。

云南滇西传统村落交通可达性分布

腾冲市作为云南的一个县级市,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县域排名第三。这里有少数民族原住聚落,还有大量因政治因素、戍边政策、商业贸易等形成的中原汉族移民的村落聚落,表现出了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聚落特点。


腾冲传统村落最为独特的历史存在便是“戍边移民”所创造的文化。因近麓川(古时对傣族联盟国家“勐卯龙”的译写),腾冲历来都是滇西南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抵御缅泰的重要关卡。明洪武年,平定滇西后,沐英率军队停留镇守云南。其中的寸、刘等将帅便选择到腾冲和顺戍边、定居开创基业。其中,水碓村、银杏村、董关村等传统村落即是明朝军队屯田戍边所形成的。


腾冲和顺镇本是当地佤族聚集地,屯田戍边将士到来便定居于此,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使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融合。


因临近东南亚国家,后期“走夷方”的贸易方式便应运而生,这使乡村形成了众多具有跨国贸易能力的家族商号,产生了很多大商人、学者、思想教育家等。财富和文化的积累,又让当地传统民居建筑有了独特的 “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风格。

云南滇西不同可达性村落产业构成

(单位:个,图中数字为村落数量)

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让滇西众多城市因旅游业而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山地地形增加了铁路成本,因此机场相对较多。远程交通方式的便捷又反过来吸引了全国各地更多的游客,距离市域较近的传统村落依托着便利的交通及城市旅游业的辐射作用,逐渐出现了产业转型、人口回流以及外来人口增多等现象。

大理市双廊古镇双廊村街头

很多本地人会开店或者摆摊售卖本地扎染

大理喜洲传统村落周城村

誉为“扎染之乡”,是外地游客购买扎染品的天堂

4

山西传统村落

三晋大地,传统建筑宝库

山西,绵延的太行山脉在省域东侧蔓延。全省传统村落总量是550个,全国省域总量排名第5。全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晋中及晋南地区,传统村落多达494个,占全省的90%,晋城市辖传统村落数量最多,有166个。


晋城历史悠久,其中高平县与泽州县相邻,古时与长治均属上党地区,为晋东南文化区。这里地处太行山麓南,以太行南麓古道接通河南,不仅是各种神话传说、遗迹的聚集地,更是宋金元以来古建筑的宝库。壁画、彩塑、石刻、寺庙林立,它是全国同时期古建遗存最多的地方。高平县在陶唐时期尧分天下九州时,被命为“冀州之城”,美名为“炎帝故里”,也是战国“长平之战”的发生地。


从地形上看,山西晋中、晋南传统村落片区都主要分布在山间。山西地形总体南北狭长,以中间北端大同盆地、忻州盆地;中部的太原盆地、南部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为南北纵贯线,形成了中间地势低,两侧地势高的地形分布特征。恰在南北中轴两侧的山间集聚了传统村落,交通可达时间随距离中轴线的远近而逐渐增加。其中,吕梁市境内可达时间超过3小时,交通十分困难。

山西全域传统村落交通可达性分布

这些片区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也有部分村落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积淀成了旅游胜地,比如依托黄河的明清商业重镇碛口古镇。

山西传统村落吕梁临县碛口古镇李家山村

5

小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四个传统村落典型片区中,地形、交通条件成为传统村落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一些传统村落未得到及时保护而逐渐凋敝的原因。


之于村落未来的保护、利用、发展,山水阻隔、地理位置并非决定性的劣势因素,也可以因文化、景观等转变为稀缺的优质因素。


同一地域不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村落及相应的村落形态,均可寻找真正因地制宜的村落发展路径,造就层次感,规避同质化,依托村落本底资源条件,探索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END 


下期预告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

总结、效果、问题、对策


 图文:史英静、靳东晓 



 编辑:孙一休 


专栏研讨

相关回顾

乡村治理

【知识卡片】乡村政策及其执行情况

【知识卡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治理——来自主管部门干部的思考

【知识卡片】合理布局公共服务,引领乡村格局优化

【知识卡片】乡村治理的概念内涵


乡村术语

【乡村术语】村庄“国字号”头衔知多少?


乡村旅游

【知识卡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知识卡片】乡村旅游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知识卡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海外乡村

【海外乡村】意大利朗格地区的特色农业与文化景观

【海外乡村】当代乡村空间的认知、分析与建构——评《大都市时代的乡村法国》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

【知识卡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政策梳理

【知识卡片】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

【知识卡片】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内涵

【知识卡片】“中国传统村落”的概念内涵


精准扶贫

【扶贫研讨】但文红:哀牢山故事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