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与解释·华夏 | 朗佩特《尼采的使命——〈善恶的彼岸〉绎读》(李致远、李小均 译)

华夏出版社 古典学研究 2024-04-20

尼采的使命

——《善恶的彼岸》绎读

[加]劳伦斯•朗佩特 著

李致远 李小均 译

382页,89.00元,2022年8月

华夏出版社

(丛书:经典与解释·朗佩特集)


内容简介


尼采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哲学的使命:获得一个全面的、堪称正确的视角,以观察世界和人对世界的安排。

尼采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善恶的彼岸》都旨在表明:哲学既是可能的,也是值得的;理智有理由赞同某种关于全部事物的特殊解释,情感也有理由接受这种特殊的解释并用它指导生活。尼采说《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人使命的肯定言说部分已获解决”。而《善恶的彼岸》恰恰相反:“接下来就轮到否定言说,本人使命的否定行动部分。”《善恶的彼岸》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发现的两大教诲,即权力意志和永恒复返,同时也点出了这两大教诲的内涵,即重估过去的一切价值。


《善恶的彼岸》由九章构成,乍看起来似乎是九个相互独立的松散集合,由296条零乱的格言组成,但其实却是一部精心编织且激动人心的哲学戏剧,展现了哲学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责任。据施特劳斯的观察:此书被插入的“格言和插曲”分为两大部分,而这两部分又被“序言”和“终曲”合为一个整体。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讨论哲学与宗教问题;第五章至第九章为第二部分,讨论道德与政治问题。九章中的每章都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都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而非明显的论证;若要领会尼采最深层的目的,就必须学会欣赏每章隐含的论证。


海德格尔研究尼采注重其“遗著”——即“权力意志”遗稿及其他未刊文字;而施特劳斯更看重尼采的已刊作品。《善恶的彼岸》明显分为哲学与政治/宗教两个部分——这正是致力复兴政治哲学的施特劳斯关心的问题。但施特劳斯也仅留下一篇解读《善恶的彼岸》的短文。本书作者朗佩特借助施特劳斯的指引,逐章逐节解读《善恶的彼岸》的原文,带领我们穿越尼采用条条格言搭建而成的思想迷宫。


目录


中译本说明

致谢


引子:尼采的使命

序言:一项为了好欧洲人的使命

第一章  论哲学家们的偏见

第二章  自由精神

第三章  宗教性的本质

第四章  警句与插曲

第五章  论道德的自然史

第六章  我们学者们

第七章  我们的美德

第八章  民族与祖国

第九章  何为高贵?

来自高山之巅:终曲

尼采的未来

参考文献



内文试读



引子:尼采的使命



尼采当时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哲学的使命:获得一个全面的、堪称正确的视角,以观察世界和人对世界的安排。经过尼采思想的洗礼,旧语言仍然用得着:作为对智慧的热爱,哲学旨在用理性的解释战胜非理性的解释,用理智或尼采所谓的“有血气的智性”引导解释。


尼采的两部主要著作《拉图斯特拉是说》和《善恶的彼岸》表明,他已经获得了全面的视角;随之而来的是,另一项使命落在了尼采头上,即政治哲学的使命:在人类文化的生活世界中,为这种全面视角挣得一席之地;或在人对万物的安排中,公正地对待万物。然而,鉴于非理性视角的淫威,要想在非理性视角的包围中为更理性的视角挣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巧妙的战略手腕;对一位既了解读者、又知道如何勾引读者的高明作家来说,这是一项使命。



哲学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


在致勃兰兑斯(George Brandes)的一封信,尼采向这位最早密切关注自己工作的读者说明了自己的工作核心:


它们讨论的是关于一个十分确定的哲学感的长逻辑,而不是一百个互不相同的自相矛盾和异端邪说的大杂烩——我相信,我最赞赏的读者对此也不甚了了。


最值得赞赏的读者要想搞清关于那个十分确定的哲学感的长逻辑,可以先研读尼采最重要的书,即《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写这部书正是为了展现扎拉图斯特拉如何获得全面的视角,即一种关于基本事实的新教诲和一种关于最高价值的新教诲。因为尼采的观点既是在体论的(ontological),又是价值论的;它全面综合了事实与价值:既包含看待万物之道的视角,也包含对万物的安排。
尼采的第二部重要著作《善恶的彼岸》同样是基于那个确定的哲学感的长逻辑——该书“跟《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说的是相同的东西,但说法有所不同,很不相同”。这两部书都旨在表明:哲学既是可能的,也是值得的;理智有理由赞同某种关于全部事物的特殊解释,情感也有理由接受这种特殊的解释并用它指导生活。



政治哲学

Nicholas Roerich-Zarathustra


尼采在《瞧这个人》中回顾自己的整个著述历程时,曾以简洁而明确的语气谈到《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人使命的肯定言说部分已获解决”。而《善恶的彼岸》则以不同的方式谈论了相同的东西,其外在意图与肯定言说恰恰相反:“接下来就轮到否定言说,本人使命的否定行动部分。”为了用刚刚赢得的肯定观点反对现时代的各种权威意见,尼采发起了重估一切价值的“伟大战争”;《善恶的彼岸》就是打响这场精神战争的第一枪。为了支持否定行动,为了说明否定的根据和意图,尼采把扎拉图斯特拉的肯定见识也编进这部否定言说之书;在我看来,这些肯定见识正是书中最重要的事件。该书若是一次战争行动,那么,它就是一次富于策略的行动:为了用新教诲反对整个时代的各种主流教条,为了赢得这场似乎没有希望获胜的战争,尼采必须想好制胜的方法。一位孤独的思想家如何可能赢得这场战争?一个人如何可能改变大众的品味并锻造一颗新良心?如何?


《瞧这个人》宣布《善恶的彼岸》是一场战争行动之后,并没有描述这场战争,而是直接指明了其制胜的策略:《善恶的彼岸》一开始就“不慌不忙地寻找亲族、寻找同类”,即寻找盟友,更确切地说,是尽力创造盟友,因为刚开始还没有人跟他一道儿。尼采将借这部否定言说之书的计谋为自己赢得真正的盟友,使之接近自己的肯定教诲;并强迫最值得赞赏的读者接受本书美妙而神秘地呈现出来的那种明确的哲学感。本书乍看起来似乎是九个相互独立的松散集合,由296条零乱的格言组成;而其实却是一部精心编织且激动人心的哲学戏剧,展现了哲学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责任。“你必须参加并战斗!”本书对其试图创造的盟友们悄悄地如是说。本书犯了政治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犯下的罪行:败坏青年。



《瞧这个人》把《善恶的彼岸》的确切使命说成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在尼采看来,现代性是一个错综复杂但尚可理解的过程,它极有可能在“自治畜群”的普遍影响中达到顶峰:扎拉图斯特拉在市场演讲时所说的“末人”,即将已死的上帝保存在某种鼓吹人类自由、平等和智慧的意识形态中的全球人。


根据其序言,《善恶的彼岸》首先是对现代性倒数第二阶段的批判。不过,该序言也暗示了本书的详细论证:民主启蒙是内在于那场由柏拉图最初发起的较大文化运动中的文化事件之一。因此,对现代性的批判必须扩展为对整个西方传统或柏拉图传统的全面批判,尤其要集中批判这一传统的起源和可能的终结——它的终结就是民主启蒙的全面胜利,即黑格尔所谓的“历史的终结”。



《瞧这个人》还说明,《善恶的彼岸》不仅是一个批判,而且包含“对某个尽可能不那么现代的相反类型、某个肯定言说的高贵类型的指点”。有了这些指点,尼采就可以用最富启发性的方式描述本书:它是“一所君子(gentilhomme)学园,这个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神化和更激进”。


哲人们曾经一致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君子的学园——这个伟大的传统包括柏拉图与色诺芬、马基雅维里与蒙田、培根与笛卡儿;尼采也要求成为其中的一员。该传统的创始人之一柏拉图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用一种新的美德教诲创造出一种新的高贵类型;这种新类型会建立一个善待哲学但本身又不那么哲学化的政制。在哲学上反柏拉图的《善恶的彼岸》本身作为一所君子学园,在政治哲学领域和目的上又是柏拉图式的。这里所说的君子就是本书试图寻找的盟友,包括科学家、学者和现代自由精神。因为哲学对科学的领导权也许就是尼采式哲学政治的核心问题。最后一章“何谓高贵?”把全书的意旨归结为一个非现代的理想,并表明:新的高贵或求知者的高贵应该由最精神化和最激进的极少数哲人来加冕。因此,《善恶的彼岸》的政治使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阻遏现代民主启蒙的目标,即历史的终结,因为历史的终结将是“哲学在人世间的终结”;另一方面,确立哲学的利益,因为哲学的利益有理由被看做“人类的最高利益”。



隐微术


如何培育新的高贵?通过一部“在形式上、意图上和沉默艺术上都非常文雅”的书。在我看来,这三种显著的文雅是一种文雅的三个方面,即隐微写作的艺术:这种艺术早已深深扎根于政治哲学的传统中,尤其体现在柏拉图的写作中;尼采以新的方式提升并运用了这种艺术。


隐微作家尼采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以新的方式理解旧的隐微艺术,并让读者理解新的隐微术为什么适合当代,即这个万年道德阶段之后的后道德时代为什么还需要隐微术。柏拉图已经说得很清楚,传统的哲学隐微论相信高贵谎言或道德虚构的不可或缺性,因为道德虚构可以通过诉诸某种道德秩序,并吁请道德诸神作为道德奖惩的担保者,从而把公民的恐惧与希望拉入体面而公义的社会实践中。“如今这一切全完了”,尼采说得很干脆——如今上帝已经死了,现代科学已经剥夺了柏拉图主义在智识上的一切声望,已经使每个人都更加明白,所有人无不是带着恐惧与希望在这寂然冷漠的宇宙中熬过一生。



但是,正如《善恶的彼岸》明确表示的,即便高贵谎言全完了,隐微术也还没有全完。本书通过引诱锻炼了写作艺术,它使人们从字面的话语中偶然偷听到某些本质信息。这种偶然的偷听诱使读者去尽力认真地聆听,去重思尼采心里已经想好的思想,以尼采定下的方式尽可能信服尼采的思想:那种迷人的方式诱使入迷的读者亲自去组合尼采的思想,并使之成为他自己的思想,去拥有那些思想,就像那些思想也拥有了他一样。
新的隐微术——像一切伟大的革新一样——在某种看似非道德的东西中培育出了一种崇高而激进的新高贵。但这个“非道德论者”或显白的魔鬼面具却掩藏了一种关于美德的新教诲和一种关于善的新教诲。

尼采的其他隐微教义又如何呢?他如何谈论诸神?尼采《瞧这个人》中谈到《善恶的彼岸》时,竟以神学的说话方式结尾。他自称“我很少像个神学家这样讲话”,这句谎话提醒读者要警惕《善恶的彼岸》中许多关于诸神和魔鬼的说辞:



上帝本人结束自己几天的工作之后,变成一条蛇躺在知识树下休息:他以这种方式从做上帝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他已经把一切造得非常完美……魔鬼只是上帝在第七天的休闲。





上帝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世工作中恢复过来,变成了《善恶的彼岸》中提供善恶知识树之果的诱惑者。作为神学家,尼采是一个知道如何正引《圣经》的灵知分子(gnostic);他知道,诸神现在仍然手握权柄,要求他装扮成魔鬼,为人们提供拯救世界的知识。《善恶的彼岸》的部分隐秘使命就在于使某类人能够听见或铭记一种关于神性的新教诲。但这类人是谁?


作者简介



劳伦斯•朗佩特(Laurence Lampert,1943—),加拿大人,1970年代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后执教于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直至2005年荣休。


朗佩特的学术研究一直围绕着尼采、施特劳斯和柏拉图,专注于细致解读三位大哲人的作品。从1980年代开始,他陆续推出一系列厚重的呕心之作:《尼采的教诲:〈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绎读》(1986)、《尼采与现时代:培根、笛卡尔和尼采研究》(1993)、《施特劳斯与尼采》(1996)、《尼采的使命:〈善恶的彼岸〉绎读》(2001)。


为了潜心著述,朗佩特教授提前荣休,年逾古稀之后又写出了《哲学如何变成苏格拉底式的:柏拉图〈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以及〈王制〉绎读》(2010)、《施特劳斯的持久重要性》(2013)、《哲人何谓:成为尼采》(2018)。身笔双健的朗佩特教授目前正在写一部探讨苏格拉底如何变成苏格拉底的著作,解读柏拉图的《斐多》《帕默尼德》和《会饮》,不久即可问世。


延伸阅读


尼采的使命

(戳图进入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书)


书讯来源:“经典与解释”公号




 ● “经典与解释”论丛新品 | 李致远《修辞与正义:柏拉图〈高尔吉亚〉译述》 ● 刘小枫 | 尼采、布克哈特与人文教育的后现代困境 ● 叶然 | 尼采论爱情作为悲剧激情 ● 再版上市 | 《尼采与基督教——尼采的〈敌基督〉论集》
 ● 新书推荐 丨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娄林 译疏)  刘振 | 《偶像的黄昏》与尼采的意图
 ● 韩潮 | 古典的歧途:关于《尼采与布克哈特》  田立年 | 尼采的舞蹈

(编辑:刘若辰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