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词窥见​中国海油能源转型的决心

CNOOC 中国海油
2024-09-01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


10年来,中国海油能源转型的

决心有多大、步伐有多稳?

从一个词便可窥见


“积极布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强综合能源站建设”“做好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打造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狠抓资源统筹协同,加强综合能源建设”“推动传统加油站向绿色综合能源站转型升级……


没错,这个词就是

综合能源站/基地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调研时的讲话中,“综合能源站/基地”已成为高频词。近期,在4个不同片区、不同业务板块的调研中,董事长更是接连提出相关要求。中国海油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周心怀在调研中也提到,要积极寻求跨界转型。


在探索传统油气转型的过程中,

中国海油用综合能源的三大实践场景

给了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什么是“综合能源站/基地”?


早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便提出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的目标,这一要求旨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优化全国能源布局,能源安全与转型发展并重。10年后,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到“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基地”概念,指出要推动传统油气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基地转型发展,形成油气上游领域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多能互补的发展新格局,在能源安全之上对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同时间、不同背景有不同的内涵,这正是“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基地”的魅力所在。从上游油气开发到下游加油站,中国海油综合能源建设的多样化场景见证着能源央企主动拥抱能源变革的有力实践。


答案一

转变

传统油气田转变为

综合能源基地

“要做好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业务,把涠洲岛打造成中国海油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5月11日,汪东进在湛江片区工作调研时,首次针对海上油气田明确提出建设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的目标。实际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贯穿中国海油油气勘探开发的全过程。



在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更加清洁、高效、绿色的岸电建设如火如荼,三期岸电项目投用后,渤海油田岸电总规模将达到980兆瓦,覆盖45个油田、超75%的海上生产设施,成为全球海上油田交流输电电压最高、规模最大的岸电应用基地;


在南海西部油田,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并网发电一年多来,为文昌油田群输入绿色电力超2200万千瓦时,节约天然气近1000万立方米;


各生产设施大力推进火炬气回收利用,2023年全年,中国海油海上油气田实现每日回收5万立方米火炬气,减排二氧化碳约75万吨。



“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油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实施节能低碳类项目400余项,减碳量315万吨,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下降。


相较于单一的绿色低碳实践,综合能源基地对于能源的生产和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传统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更具象、更深刻的形态。



传统油气田向综合能源基地转型,机遇比挑战更突出。油气田多处于风电和光伏发电优质资源地区,具有综合能源利用的先天优势;此外,油气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能够直接为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硬件基础;油气田作为产能大户的同时也是用能大户,绿色清洁能源生产初期可直接就近消纳,助力综合能源基地的发展平稳过渡。


涠洲岛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的建设便充分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中国海油涠洲终端作为周围28座海上油气平台“登陆”的最后一站,投产26年来,已成为一座集油气水处理、轻烃回收和产品储存外输于一体的油气综合处理厂,油、气、水、电、储五张网络交织叠加,蒸汽、燃气、余热、光伏等组合发电方式支撑着涠洲岛日渐增长的用电需求。为进一步增加“绿”的比重,提高“新”的分量,有限湛江分公司计划分步实施推广更大规模的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与油田开发深度融合,打造国内首个海上“零碳”供电示范油田,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光伏、储能、绿电制氢等产业,构建“风光火储氢”多能融合的一体化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示范基地。




答案二

融合

整合优势资源建设

综合能源利用园区

“加强外部协同,狠抓资源统筹协调,加强综合能源站建设,着力打造好湄洲湾‘绿能港’品牌形象。”

如果说传统油气田转型是大势所趋,那么在清洁能源的布局则体现着中国海油管理层的高瞻远瞩。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5年至2023年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由1931亿立方米翻倍至3945.3亿立方米。202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为2324.3亿立方米,超四成的缺口都来自于进口LNG(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2002年10月,中国海油签署我国第一笔LNG购销合同至今,20余年来,中国海油奠定了国内LNG行业的领军地位,目前运营6座接收站,接收能力达3260万吨/年,其中3座正在扩建中。除了LNG接收转化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海油正依托LNG产业优势,整合串联天然气发电、冷能利用、天然气制氢等整条产业链,以“绿能港”之名打造一张张闪亮的“绿色名片”



截至5月底,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累计接卸LNG近450万吨,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也是中国海油叫响“绿能港”品牌的第一站,这里在建设之初就被赋予了超出LNG接收和储存的功能。在1200多公里外的福建湄洲湾畔,“绿能港”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诠释。中国海油湄洲湾“绿能港”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引进、建设、管理的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以此为龙头,中国海油在福建省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LNG产业链,包括燃气电厂、冷轧钢厂、冷能空分、新能源物流基地等,成为中国第一个利用LNG冷能形成的具有节能环保性的产业园区。



以LNG接收站为中心,打造综合能源利用产业园区,中国海油建设“绿能港”的底气不仅来源于深耕天然气行业数十年的积累,更源自对“天然气+”自主核心技术的布局。今年1月,在广东大鹏LNG接收站,金头鲷、星点笛鲷、珍珠石斑鱼这些看似与天然气毫不相关的水产品新鲜“开渔”。在我国首座LNG接收站建成我国首个站内LNG冷能养殖示范项目,这绝非巧合,其实早在本世纪初,中国海油就开始了对冷能利用的探索研究。


天然气+冷能、+热能、+氢/氦/氨……中国海油正在持续加强相关技术储备,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为抓手,打造以天然气为核心的集冷、热、电、气、氢、氦、碳为一体的“天然气+”清洁能源综合供应体系。天然气产业链的增强、升级、协同和融合正在聚集越来越多的能源行业裂变可能。


答案三

向新

紧跟市场打造多样化

综合能源服务站

“加强战略研究,推动传统加油站向绿色综合能源站转型升级。” 

加油站,作为油气开发最末端的零售环节,也是油气公司最深入能源消费市场、贴近普通消费者的“神经末梢”,往往具备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中国能源结构的加速转型从大街上跑的汽车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2023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超6%,2023年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同比增长近4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交通用成品油需求量下降。



面对传统汽柴油需求提前达峰的现实,如何抢抓窗口期完成转型,甚至率先实现新模式的升级,中国海油炼化板块找到了一条综合能源服务的稳健发展之路。


2021年11月18日,中国海油第一座综合能源站——中国海油星峰综合能源站在上海亮相。这座“来自未来”的综合能源站兼具光伏发电、大功率充电桩、智慧加油和洗车、5G网络覆盖、无感支付等多项功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4台8枪120千瓦快充充电桩可同时满足8台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此外,光伏发电产生的电能不仅能支撑加油站全天候运营使用,还能将富余能源输送至属地电力供应设施造福当地居民。



2022年4月19日,中国海油首座油气电综合能源站——中国海油南京空港油气电综合能源站于开业运营。坐落在机场附近,拥有汽柴油、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和快速一体化充电等多种能源供应,同时兼具便利店、洗车等多种服务,极大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两年多来,中国海油像这样在加油的基础上增加充换电、光伏发电、加气、加氢等多种能源服务的综合能源站数量已增加至100余座。预计到“十四五”末,综合能源站的占比将超过中国海油全部加油站的10%。


从能源生产商到综合能源服务商,质变的达成必然要经历一次次量变的积累。2024年1月23日,又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站点投运,中国海油首座市场化充电站在湖北武汉投运,开业首日充电量接近7000千瓦时,服务车辆超300台。


“加油站并非只能加油”“‘加油站’也可以不加油”因时因地、因市场需求而变,关于综合能源站的探索和想象空间还有很大。



“我们将从顶层设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对外合作、组织保障等多方面,为综合能源服务站的进一步“换新”提供全方位保障。”中海炼化规划计划部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中海炼化已编制完成了《充换电服务终端网络专项规划》,系统开展了充换电典型项目探索,积极推进充换电旗舰站/示范站建设,全面推动中国海油综合能源服务终端网络进一步焕新升级。




文字 | 刘建坤

图片 | 中国海洋石油报

制作 | 崔博洋

编辑 | 刘建坤

监制 | 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海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