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理解抑郁:10个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于晓雯 于晓雯
2024-08-22
 写在前面的话  邵啸老师的心理动力学的课程,讲解了关于抑郁的心理动力学理解,同时也推荐了他翻译的一本书。不管是课堂还是书籍,都让我收获巨大。
“曾经遭受的丧失会让人们对于新近出现的丧失变得敏感,而抑郁正是让人们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抑郁的大概念之下共存着的是:悲伤、丧失、忧郁、厌倦、沮丧/挫败、易怒、恐惧、抛弃和绝望”。
Psychodynamic Therapy: A Guide to Evidence-based Pracitce

1、Abraham:攻击转向自身

一个人早年遭受了重大的自尊创伤,在成人之后再面对类似的羞辱,容易发展为抑郁的状态。如早年经历中,ta的自尊受到过他人的伤害,本来是对他人的敌意,处于恐惧中不敢表现出来,最后指向了ta自己。

比如来访者小时候父母特别严苛,没写完作业,跪在门外几个小时,邻居都能看到,对ta造成了巨大的自尊创伤。对于贬低ta和羞辱ta的人是有敌意和恐惧的,但是这些敌意和恐惧表达不出来,然而ta会把这些都指向自己,会不断自责。咨询师让来访者看到这一点,会缓解抑郁;在咨询中,把早年的创伤性体验一起体验和消化,也会缓解抑郁。

2、Freud:丧失

来访者经历了亲人的丧失,但丧失没有处理好,ta想要跟失去的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有一种选择是,把ta内化到心里,ta就是那个人。比如《白鹿原》,爸爸去世后,妈妈的行为特别像爸爸。带来的后果是,如果来访者对丧失的人也有愤怒和恨意,把那个人装到心里,就对ta的愤怒就变成了对自己的。

和丧失议题的来访者工作,可以跟ta讨论亲人的离世,以及早年经历中重大的、突然的离开。概念化之后的工作思路,两件事可以做:

第一,ta对于失去的对象的爱,愤怒和负面的情感是不是有没有表达出来、还没有接受,ta会对自己愤怒。让ta把这些情感物归原主,重新放到离开的人的身上。

第二,来访者成年后,因为丧失开始做咨询(如促发事件是宠物去世),通常来说这件事不是直接的原因,而是早年的丧失没有被处理,这一次又叠加了新的丧失,把旧的丧失带出来了,这时候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对早年的丧失进行哀悼。

3、Klein:焦虑型抑郁、抑郁型焦虑

焦虑型抑郁&抑郁型焦虑,临床意义非常大。有的来访者分不清自己是焦虑还是抑郁,精神科医生会说两个都有,可能是共病。如果来访者是30岁之后起病,没有早年特别严重的抑郁,那通常就是同时的抑郁和焦虑,没有原发和继发。

一个人感受自己伤害了爱的人,会陷入抑郁状态。比如小时候对爸爸常年有怨恨,爸爸对他不好,也特别忙,很少关注ta。这个时候,爸爸生病了,ta可能认为是ta对爸爸的敌意对爸爸带来伤害,而这个伤害是永远没办法弥补的,这种情感有可能表现为同时抑郁+焦虑。

咨询师要让来访者意识到,爸爸生病不是ta的原因,只是ta想象中,ta的敌意让对方得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通常来说抑郁能够得到迅速的缓解。

4、Rado:无法容忍对自己和他人的失望

精神科经常有因为偶像塌房来住院的患者。从小到大,心目中理想的人物,比如父母,突然间看到ta不好的一面,就容易导致突然的抑郁。比如政治性抑郁。自己和他人不是并列的,而是对他人的失望带来了对自己的失望。

比如来访者谈恋爱会恋爱脑,ta特别喜欢对方,使用的防御机制首要就是“理想化”。你觉得对方哪儿都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自尊心和价值感跟对方绑定了。在恋爱中,你的自尊心是高涨的,你这么喜欢的一个人,竟然跟我在一起,说明我也很好。当你突然发现,这个人有一些非常严重、不能容忍的地方,对ta失望,你的自尊也会往下降。所以完美的恋人和偶像塌房,来访者的自尊也会跟着塌房。

抑郁状态的好多促发事件是恋爱分手,有一种抑郁不是不被在意或再也见不到了,而是自尊受打击了,发现之前觉得哪儿都好的人不是这样的。当ta发现那个人有问题,自己的自尊和价值也往下降。这个时候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在自尊和价值上跟对方分离,跟对方在关系层面分离,ta是怎么样不会影响到我。

5、Bibring:自尊打击,自我理想和感知到的自我的差异。

就算一个人在工作和学业的表现十分优秀,但仍未达到理想中的自己,这个差异让ta无法理解、接纳自己。这种差异不是源自关系,所以无论你怎么关心ta、怎么在意ta,是没有用,ta是不在意的,ta只在意自己的成就,所以很难在关系层面有太多工作。

咨询师能做的是,进行大量的理解和共情,在此基础上,在现实层面去看到理想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实的自己有没有这么差,促进长期的自尊缓慢生长和发展。

这是个长期的问题,因为没有人的生活是永远完美、永远顺利的,要接纳现实和局限,去理解为什么理想中的自己是这么高。人不能总靠外界的确认和认同,因为只依靠外界的认同,不管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总有失望的那一天。

6、Jacobson:把父母的形象转化成了自我施虐的超我

这类的来访者在临床中特别容易发现,你看ta犯了什么错误之后,ta是怎么批评自己的,再去了解ta小时候ta父母是如何说ta的。你就会发现,是一模一样的。

这样的来访者,一般有非常苛刻、暴虐的父母形象,对ta有一定程度的施虐,但ta一定要保护对方,把不断批评ta的形象内化成自己的超我。ta认为人和世界的道德标准,就应该是这样,这样ta也不用觉得父母的批评就不应该的。

咨询师要挑战来访者内心对自己的批评的声音,来访者会一直觉得这样说自己的好的、是对的。一般来说,来访者有没有准备好面对父母,ta的内心是一致的,会觉得父母对我好。ta对自己非常有虐待行的、批评性的声音,留着这个声音让ta和父母有好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个声音对ta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7、Kohut:缺乏共情的和创伤性的教养方式

指的是一个人没有自体客体的三种理想化的体验,科胡特认为,需要大量长期的自体客体功能,让ta客体稳固、凝固。作为咨询师要给来访者提供这个功能,但这就意味着咨询走入了长程咨询,咨询的过程会比较缓慢,这个理论不适合做短程咨询。

8、Brenner:感觉内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

这样的来访者,在抑郁的时候功能都归零了,除了躺着什么都干不了,所有事情无差别的停止了。

这是ta对自己的惩罚,让自己什么都做不了。Ta担心如果自己仍然保持原来的功能,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或者觉得自己这样是应得的惩罚。Ta的功能一般会降得特别低,什么功能都停了。咨询师工作的方向是,探索他们有没有潜在的内疚感,有没有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会干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

比如,我有可能要去伤人了,为了避免自己糟糕的行为,先把自己饿到精疲力竭。或者是,我觉得我曾经伤害过别人,我不能做这件事了,我要把自己饿得皮包骨,进行自我惩罚。

内心充满了内疚感和自我惩罚的人,无力感是最低的,自己要让自己无力,怕自己有力。

这个类型的来访者,如果一下子恢复了精力和体力,ta直觉会觉得,我不想这样,需要长程的咨询过程。

9、Arieti:为了支配性的他人而活,自己是无价值的。

从小为了父母的期待而生活的人,或者是全家人的期待和照顾的人,如果陷入了抑郁状态,是因为ta不是为自己活的,而是为别人活的,ta让别人满意了,ta会抑郁,因为ta没有为自己而活;ta让别人不满了,ta也抑郁,因为自己没有满足别人。

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ta表现出的样子不是ta真正的样子,虽然ta能得到认可,但是ta自尊仍然是低的, ta勉强自己得到的重视,不是真实的ta。ta特别努力的为周围的人在做事,价值感不是照顾自己,而是满足领导的需要、或者让父母觉得ta是有担当的、是懂事的、有能力的。

10、Busch,Ruden&Shapiro:早期依恋关系的挫折导致的愤怒和愧疚。

个体在早期依恋关系中经历到的挫折和沮丧导致了愤怒和愧疚;这种愤怒以自我批评的形式转向了自体。为了要挽救自己的自尊和幸福感,来访者想要与他人建立连接,希望借助以为新的温暖支持的人来得到救赎,缓解内心的孤独和空虚感。

来访者对于他人过高的理想化期待,最后往往会受挫和失望。被拒绝或失望的感受又增强了来访者的愤怒,这部分愤怒有一部分又转向了ta自身,变成了频繁的自我批评和偶尔的自我破坏的行为

希望和失望像一个无法摆脱的循环,让来访者再一次经历挫败沮丧与自我批评的循环。两个循环彼此加强,不断轮回。


引用:

1. 邵啸,短程心理动力学课程资料

2. Richard F. Summers, & Jacques P. Barber. Psychodynamic Therapy: A Guide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推荐阅读:

当安陵容来做心理咨询 | 个案概念化

个案概念化 | 心理动力学流派

心理自助日记 | 2023做内心更强大的自己

咨询室的故事 | 无法控制的暴食1

不同心理咨询流派如何进行心理评估


关注我,用心理学视角看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学考研经验&资料分享  

心理学科普&心理自助手册  

读书分享&思考  

家庭教育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于晓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