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幢楼,曾是杭州第一高楼,里面住满科学家

都市快报 北高峰观察 2023-10-24

新用户记得先点关注哦~

曾经的浙江省第一幢高层住宅楼——中国水稻研究所,最近开始旧改了。 

要是看到这个名字感觉有些陌生,看一下它的位置,你肯定想得起来——杭州体育场路359号,就是体育场路与武林路交叉口东侧的那一幢楼。

上世纪80年代,刚建成的水稻所大楼


体育场路上高楼鳞次栉比,一幢比一幢气派。淹没在茫茫楼海之中,中国水稻研究所大楼早已不起眼,甚至因为年代久远,有些许破败的气质。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来,一度可以算是杭州的第一高楼,高大气派的样子,再加上高挂着“国”字号招牌,风光一时无二。



中国水稻研究所旧改

改外立面也改内部管线



沿着体育场路,大楼一楼是一排商铺,一点点、oppo、中国移动、鑫概念酒店……如果不是绕到万寿亭路上,看到“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牌子,已经很难将这幢楼跟水稻所联系在一起。

现在,大楼外已架起防护架,随着旧改,未来它将更有辨识度。旧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立面改造,一部分是内部管道、电线等设施改造。

这幢楼建成于1989年,外立面采用了当时时兴的马赛克墙砖,走廊安装的是钢玻璃窗棂。


现在水稻所已经30多岁


如果细看,会发现体育场路一侧的墙壁,马赛克瓷砖已经成片脱落,露出灰色的水泥墙,像牛皮癣一样。天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之前发生过墙砖掉落砸坏车的事情,总是担心万一哪天砸到人。”

接下来,马赛克墙砖会重新处理,做防水、涂料等面层,改铺粉纸筋灰,刷真石漆。横向则铺穿孔铝板。铝板上的每个穿孔,都是麦穗的形状,连在一起,则是麦浪的形状。窗户则换成更结实的夹胶玻璃铝合金窗。

“外立面改造,是按照水稻随风摇摆的样子设计的,色彩取自成熟麦穗的黄色,同时,铝板材质又能增加一些现代感。”负责这次改造的设计师杜俏声说。

为了更有辨识度,墙上还将装上“中国水稻研究所”几个字,楼的东侧新建一个小区大门。

旧改后的效果图

外立面改造关于“面子”,设施改造,改变的则是“里子”,“主要解决漏水、电线杂乱、安全隐患等问题。”天水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楼里是2梯6户的连廊式设计,长长的走廊里管线纵横交错、杂乱无章,排烟井一个排着一个。接下来,走廊会进行装修,安装网格吊顶、电井门等。

 


当时这幢楼的名气很大

能住进来的都是科学家



中国水稻研究所第一批研究员、81岁的汤圣祥几乎全程参与了旧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仅参与,我还负责张罗居民开会、投票。”大楼刚一交付,汤圣祥就一直住在这里。

中国水稻研究所虽建成于1989年,但开建的往事,却要追溯到1979年。


万寿亭路进去,可以看到水稻所牌子


彼时,我国刚刚迎来改革开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代表们来中国与中国农科院商谈合作事宜。会上,中方试探性提出,有没有可能帮助中国建一个全国性的水稻研究所。这一想法得到了对方的支持,并很快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

中国水稻所建在哪儿?很多农业强省蠢蠢欲动,尤其湖南、广州最积极。浙江虽然报告提交得晚,但态度最积极,“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1981年,国务院批准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杭州建立。为了能吸引国内外科研人员,当时的规划是,在杭州市区建一座集行政办公、中转接待和中高级科学家宿舍于一体的大楼,科研工作和实验设施则放在富阳皇天畈试验农场。

市区大楼便选址在当时的体育场路171号,也就是现在的359号。

汤圣祥回忆,1988年底建成后,大楼一层是商店、值班室,二层到四层是所里的招待所和办公室,再往上,就是高中级科技人员宿舍。

“当时这幢楼的名气很大,大家哪见过这么高的住宅楼,进来还有电梯。”汤圣祥说,能住进来的,都是所里的科学家、博士等科研人员。

楼里一共86户,普通户型70多平方米。如今看起来,房间面积不算大,但在当时,杭州才刚刚有了住宅小区的概念,朝晖、采荷、翠苑等第一批住宅小区开建,一幢19层高的电梯房横空出世,实属“豪宅”无疑了。

 


短暂的第一高楼

和杭州的“国字号”们



当时的体育场路,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杭州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摩天大楼,都诞生于此。

虽然中国水稻研究所启动时间早,在启动时可能是杭州第一高楼,但期间一波三折,等到建成,第一的位置已经易主了。跟中国水稻研究所同年竣工的杭州工业大厦,高达103.6米,成为当年当之无愧的MVP(最优秀选手)。

1995年,杭州大酒店以112米的高度重新刷新天际线。2002年,高170米的环球中心动工,在200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地标建筑”。

在汤圣祥记忆里,当时的体育场路,左手桑田,右手大厦,发展得热火朝天。而所里的班车,每天早晚都会准点出现在体育场路上,载着科研人员去富阳上班。遇到出差,穿过马路,便能坐上去机场的大巴。

班车来来往往三十载,四周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水稻所大楼很快就光芒暗淡了。后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行政办公人员陆续搬迁至富阳,整个大楼的1、2、3、4、19层全面出租,只剩科学家们居住于此。


将在体育场路建一个小区大门


如今,这幢大楼破了、旧了,住在这里的科学家们也相继退休。而水稻与杭州,一个代表着“民以食为天”,一个是旅游城市、数字之城,听起来风牛马不相及,却相融相生四十余载,引领中国端稳“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随着发展,杭州的国字号越来越多,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版本馆、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杭州不断刷新的,不止是物理上的天际线,更是技术、经济的天际线。

中国水稻研究所,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生,在40年的光景里,目睹这座城市被经济的春风抚摸,遍地开花。如今,已是杭州万花丛中一点的它,随着旧改,将再次被春风吹过。


记者 王青

通讯员 何垚

图片 拱墅区天水街道

编辑 成嘉怡



-往期荐读-




记得 分享、点赞、在看 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