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压芳: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庚子年腊月初一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9-04

全文字数 | 4274

阅读时间 | 13 分钟

2019年10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四和专题会议五““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会议特邀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余压芳教授做题为《贵州民族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基因表征研究》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乡村委志愿者、中央美术学院苏佳,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余压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

前言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是世界的喀斯特景观中心,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百余个文化支系,全国九成以上的仡佬族、布依族都生活在贵州,所谓各美其美的山水,美人之美的文化,美美与共的乡愁。

肇兴侗寨

青岩定广门

甲秀楼

贵州民族特色村落

贵州非常美。贵州西南地区的一个村子里全部都是银杏树,里面有很多建筑都是“一”字型的排列。我们通过文化基因梳理出来一些村落名片,并对村落名片进行宣传,到了一定时节到这个村游玩的人特别多,使这个村成为了网红村。

诗画妥乐,树伴人家

下图是我十几年前拍的苗族过年跳花坡的场景:冬天在荒芜的农地上,苗族庆苗年在野外相亲。一边山坡上站的是女生,另一边是男生,中间是表演者和游客。这样的场景在黔东南非常多,真正令人感动的除了村寨的美,还有村里人的活动。

跳花坡

桥上、稻田边的村庄里出现不同鼓楼建筑的形态,各美其美的村子把多彩贵州的骨架搭建起来。

下图是苗寨男女老少活动的场景,整个村子充满活力。

下图是一个苗族村寨,栅栏是为了晾晒稻谷,而苗族小姑娘正在刺绣。

下图是一个侗族的村子,看上去像北京四合院,但贵州的村子一般是三合院,高低朝向。

下图是贵阳的一个村子,用石材做墙,石板的瓦片做屋顶。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

贵州的传统村落数量在全国是第一位,目前的6819个传统村落里面贵州占了724个,所以我们提出了关于文化基因和文化空间的研究,并从文化空间走向文化基因。

下图是我们2015年对当地文化空间点和线路的梳理之后编制的传统村落规划并带动了这个村的发展,我们在规划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梳理文化基因的问题,关注村子发展进程。

从1976年道金斯提出的自私的基因,一直到后面是一种文化的复制因子,它能更好地去解释文化现象,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所以模仿在村子的变化当中是关键。


文化空间&文化基因

对于传统村落来说,要面临的是各种开发行为的渗透和冲击。历史上民风淳厚,文化表征 “传统”,是因为参与到其中的人直接感知到了村落物质和非物质固有的、特定的、相对稳定的文化要素存在,这些可以直接感知的部分称之为村落的“传统文化表征”。在这个表征下面,最基本的元素发挥着作用,可以直接联系到我们经常用大数据平台研究到的内容,比如建筑吊脚的形式,或坡屋顶的形式等。


大数据分两类,从两个层次的角度来看问题:一类是一个村子所有门窗大数据全样本,另一类就是村子的全样本。

黎平县

下图是贵州黎平县的98个传统村落,目前是第一个且浓度最高的一个县,全部以侗族、苗族为主,它的山水林田村格局非常融合,但是换另外一个村子也会觉得似曾相识,这就存在一个同质化的问题。文化基因有哪些?有哪些文化基因是可以找到的?

水域风格

龙潭村文化基因表征调查

下图是遵义龙潭村,是一个仡(gē)佬族村落。

遵义龙潭村

整个村规划和谐,但是中间和远处这两个圆圈比较抢眼。它们并不是村里的固有文化,而是后来盖的时候偶然形成了这个圆圈。这个村其他建筑都是贵州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庄离县城仅2公里,条件优异且能做第三产业。以下是我们的几个目标:

1.

为建立贵州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支撑;我们需要以这个村为点往外铺,大量调研所获取的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构件资料可以作为贵州传统村落文化表征的基础数据,供传统村落的档案记录、科学研究、规划编制等使用。

2.

深入探索龙潭村的建筑装饰构建中的文化表征及作用规律,在深入调查、绘制和研究龙潭村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装饰构件的文化表征的组成元素,并通过这些文化表征找寻其背后的文化基因。

3.

探索传统村落建筑装饰构件的文化基因,探索地域装饰元素的应用。对龙潭村建筑装饰构件进行深入的研究,确定其文化基因,希望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以及地域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历史环境

仡佬族从商周-汉的时候叫濮,汉-魏晋的时候叫濮僚,新中国成立后变成仡佬族。濮人、僚人、仡佬是仡佬族形成的三个时期。黔北地区的历史变迁构成了龙潭村形成的区域背景。明时期, “调北征南”和“就宽乡”的移民政策,使得大量百姓迁入贵州。后经过平播战争、改土归流以及后来的多次移民。


宗族制度

龙潭村是申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以“三忠三列”的申佑为代表,至今仍保留寨老制度,寨老通过宗祠、族规族训、族谱来约束族人的行为以增强凝聚力。


民俗文化

在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对物质形态基因提取过程当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很多关联度。龙潭村形成了以“三幺台”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岩穴葬、悬棺葬”为代表的丧葬习俗,和以“大贰牌”、“傩戏”、“高台舞狮”“打蔑鸡蛋”和“丹砂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高台舞狮


村落空间格局特色

龙潭古寨由前寨、中寨和后寨组成,是典型的组团状村寨,各个组团通过石板巷联系。传统民居成排布置,建筑群沿等高线拾级而上,路网多为网格状 ,沿着等高线和垂直等高线布置。

龙潭村传统民居建筑为穿斗式结构。龙潭村传统民居喜设檐廊,一则减少雨水对墙面的冲刷,二则是将檐廊作为生活空间,其中厢房多设置挑檐。


建筑布局凌乱,没有统一的朝向,多为一户一宅。院落形式有一字型院落、L型院落、三合院和多重合院,其中以三合院居多。


仡佬族各种院落都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开敞式,直接由建筑围合;另一种是封闭式,建筑外围建立石垣墙,设立朝门。

对于整个村子基因的分析是根据北宋本经里面说的:“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这是对整栋房屋的水平层划分,清代匠作称之为“三停”。


龙潭村建筑装饰构件

屋脊

龙潭村的屋脊有不同的波浪形的脊身,有直线的脊身,有用瓦堆的脊身,黔东南的村子基本上是瓦堆的脊身,上分比较丰富。

挂落

挂落是位于额枋下一种装饰性构件,它是用细木棂条组成的网格,多由几何形纹路构成,局部点缀植物纹样。

栏杆

龙潭村的栏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栏杆,其做法简洁,雕刻质朴,常采用竹节式方楞直条和圆柱条;还有一种是花式栏杆,这种栏杆出现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富裕人家。

房屋门

龙潭村的房屋门按类别可以分为格扇门、木板门、月亮门。按构成元素分可以分为扇面、门簪、门罩、门槛、腰门和门上装饰物等。会有腰门为了防止小动物进去,还有一些装饰的做法,如月亮门等。

柱础

方形、复合型柱础。

铺地

装饰集中在青瓦堆砌成古钱铺贴,或是古钱纹石地漏。

装饰形态

我们对装饰纹样进行了梳理后发现,有动物的纹样,有植物的纹样,还有几何纹样。当别的村有的特点我们村也有的时候,我们不能说这个就是我们的特色了。

在贵州除了这个村,别的地方也有暗八仙的形象出现,南瓜、风车纹、龟背纹、香瓜、古钱纹等纹样的出现频次相对较高。通过梳理,对于横向比较就会进一步产生作用。

色彩倾向

这个村子有特别的红色装扮,之所以出现红色是因为这是一个朱砂村,遍布着朱砂文化。过去村民用朱砂把自己的房屋装点成红色,所以这个村出现的彩塑跟北京和苏州的彩塑是很不一样的,是属于贵州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地区出现的彩塑,跟当地的物产有很大的关系。

装饰技法

1.

木雕

龙潭村传统民居常为穿斗式木结构,门窗、瓜柱、封檐板、挂落等都是木雕的重要载体,木雕装饰精致、通透。木雕工艺将木雕技法分为:线雕、浮雕、透雕和圆雕。

2.

石雕

龙潭村的石雕主要体现在柱础、门当、街檐坎、台阶等石质构件之上。采用的石材大多为青石。石雕技法多为线雕和浮雕。

3.

灰塑

灰塑在龙潭村的建筑装饰构件中多出现在屋脊,多为素面灰塑。整体结构分为实筑型和镂空性,镂空部分多出现在屋脊两端。

4.

彩绘

龙潭村传统民居彩绘装饰主要在燕子梁、朝门门楹和堂屋天落檐以上的“门额”部位,其题材内容大多是福禄寿、趋利避害等。


装饰形态的文化基因

我们提取了装饰布局的文化基因后发现,龙潭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繁边简,建筑装饰轴线对称布局,均衡分布。装饰布局的空间序列感由开始阶段、过渡阶段和高潮阶段组成。民居正房的装饰布局要强于厢房,堂屋装饰布局要多与小二间。正屋和堂屋为中间比较繁,正屋装饰比较多一点。

以几何纹样为基调,象形纹样和文字为点缀:

龙潭村整体建筑装饰是以几何纹样为最多的,其中又以步步锦纹、风车纹、龟背纹、古钱纹、卷草纹、正方格纹为主。


大对称,小均衡的构图形式:

龙潭村建筑装饰构件整体构图形式为中轴对称,两边的图案对称分布,这样可以引导人们视线向中心部位停留。


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

色彩运用最多的为朱砂红、黑色、白色、褐色,常见于门窗、立柱和墙面等大面积装饰处。


装饰技法的文化基因表征

在装饰技术的文化基因里是以木雕为主的雕刻工艺:

当地房屋的选材决定了建筑装饰构件的雕刻工艺。这使得龙潭村形成了以“木雕”为主的雕刻工艺。


“构件功能”为主导的雕刻手法选取:

私密性要求较高的空间多采用线雕和浅浮雕,而私密性要求较低的空间则多采用透雕。从受力的功能来讲,受力构件常采用线雕和浮雕和圆雕,非受力构件的雕刻手法的选择面更广,如线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的雕刻手法。


以浮雕和透雕为主的雕刻手法:

精巧的木雕装饰,质朴的石雕装饰和简约的灰塑装饰从使用频率和装饰面积上均是以浮雕和透雕为主导。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提取文化基因的表征,有哪些影响因子在影响这个村呢?

一个是自然观,另一个是民间信仰观。


贵州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我们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发现,同样一个建筑,可能曾经是道教建筑,也可能还是佛教建筑,它一直在变化。在这个村子里,信仰观也在不断的交织,包括以忠、孝、义为核心的伦理观,民俗观里的祈福、图腾崇拜,以及和合思想,丹砂文化等。

总结

下图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连线图,对装饰布局的表征、装饰形态的表征,装饰技法的表征与顺天应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伦理观念等等进行了连线,并总结出下一步继续开展的设计,或者进一步深入总结这个村的特点。

龙潭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构件主要包括:“上分”屋顶——脊身、脊饰“中堆”和“封檐板”;中分屋身——枋、瓜柱、花牙子、栏杆、挂落、门窗和墙体;“下分”石基——柱础、踏步、街檐坎和铺地。


装饰构件的文化表征,主要包括装饰布局、装饰形态和装饰技法这三个方面。装饰布局包括村落装饰特征和民居建筑布局特点。装饰形态包括装饰纹样和装饰色彩,其中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宝器宝瓶、文字文辞和几何纹样。装饰色彩由红、黑、白、蓝组成。装饰技法由木雕、石雕、灰塑和彩绘组成。


龙潭村装饰布局基因沿视线高度集中分布,且满足轴线序列、中繁边简的布局规律;在装饰纹样的选择以几何纹样为基调,象形纹样和文字为点缀,图像满足大对称,小均衡的构图形式,装饰色彩多为高饱和度的色彩,如红、蓝、黄等;装饰技法以木雕为主要的装饰工艺,其中具体的雕刻手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构件的功能。


除了建筑装饰构建的做法,研究人员平行展开的还有历史环境要素的文化基因表征研究。通过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可以建立起最基本的数据库,有利于发现村和村之间的同质化现象。

谢谢大家!

图文 | 苏佳、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98. 段德罡:三合实验——西北贫困村庄空间建设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7. 宁志中:产业振兴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考【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6. 但文红:乡村规划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质量提升路径【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95. 宁志中:乡村区划与社区治理【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4. 纪莺莺:乡村经济发展的生活伦理基础【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3. 张尚武:乡村的社会再生产功能【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2. 王南溟:行动的费孝通——江南一带的艺术乡村与公共教育【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1. 刘勇: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与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90. 曹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探索和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9. 史怀昱:“守陵人”村庄的故事【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8. 曹劲:南北通融·八方汇流——南粤古驿道上的村落保护与振兴【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7. 叶红:湾区时代·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建设新模式·新思考【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6.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